ESG评级洞察 首页 > 新闻 > ESG评级洞察

【ESG评级洞察】商道融绿2025Q3ESG评级数据更新

浏览次数 : 260
更新时间 : 2025-10-16 11:34:00

导语

商道融绿(SynTao Green Finance)是中国领先的绿色金融及责任投资专业服务机构,自2018年起持续跟踪中国A股、港股及中概股上市公司ESG表现,并向市场提供及时、专业、准确的季度ESG评级数据。

2025年第3季度上市公司ESG评级已于本周更新,评级基准日期为2025年9月14日,覆盖上市公司共6,109家,其中:

  • A股上市公司5,429

  • 港股上市公司827家(包括A+H股)

  • 大中型中概股上市公司16家

本次评级更新后,商道融绿ESG评级数据全样本完成由2.0版评级方法论向3.0版评级方法论的过渡,3.0版评级方法论对上市公司的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更突出上市公司在同行业内的相对表现。有关3.0版评级方法论更新的详细信息,请点击阅读:[融绿观点 | 商道融绿ESG评级方法论更新] 。

各样本空间ESG评级年度同比如下

(季度环比可向对口销售索取)


 

通过对比商道融绿覆盖的6,109家上市公司2025Q3和2024Q3 ESG评级分布特征,主要发现有:

1) 上市公司整体ESG表现在稳步提升:评级在A档(A+、A及A-)的公司数量(增加39.3%)及比例(上升7.9%)均有明显提升。这表明在过去一年上市公司的ESG实践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然后未有公司取得A+级别,上市公司在ESG管理方面仍待突破。

2) 尾部公司有所增加:评级在C档(C+、C及C-)的公司数量(增加71.3%)及比例(上升4.9%)显著上升,整体表明3.0版评级方法论更严格地暴露了尾部公司的ESG弱点和风险,整体发展趋势指向ESG管理的“不进则退”。


 

通过对比A股及中证800成分股公司2025Q3和2024Q3 ESG评级分布特征,主要发现有:

1) 评级为A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长:A股全市场中,A股公司从73家增至272家,增幅高达272%,这一趋势在头部公司中同样可见,中证800成分股中的A级公司从53家增至148家,增幅达到179%。

2) 中证800成分股ESG表现明显优于市场整体:根据2025Q3的评级结果,中证800的评级结果中位数为A-,A股的中位数为B,整体有明显差距。这背后一方面来源于政策的驱动,沪深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上证180、深证100等指数样本公司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,这一要求直接推动了头部公司提升ESG信息披露与管理水平。

3) 市场分化加剧:企业ESG表现“强者恒强”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。中证800成分股与A股整体之间的差距,以及高评级与C级公司数量的同时增加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

 

商道融绿港股通公司覆盖范围为自2019年起调入过港股通标的证券的公司,截止目前共覆盖827家公司,占港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9%。通过对比港股通公司2025Q3和2024Q3 ESG评级分布特征,主要发现有:

1) 港股通公司ESG评级分布特征与A股中证800成分股分布类似,但B及以下评级公司数量明显较少。港股通公司中,A-及以上评级公司占比66.1%,超过中证800成分股(56%)。但B及以下评级公司占比仅1.5%,远低于中证800成分股(18.9%)。

2) 评级为A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长,但增幅低于A股。港股通中A级公司从2024Q3的60家增至2025Q3的137家,增幅高达128%,但低于中证800成分股(179%)。整体表明港股通上市公司ESG发展成熟度高且较稳定。

为了方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获取评级信息,商道融绿官方网站提供了公司最新和历史评级的查询服务,查询评级结果请访问:

https://www.syntaogf.com/pages/esgratings

同时,商道融绿自2024年7月起对上市公司开放了ESG LEAP受评企业沟通平台,供上市公司查看ESG评级结果详情,以及在评级过程中我们采纳的公开信息。关于ESG LEAP平台的信息,欢迎通过esgcommunication@syntaogf.com于与商道融绿取得联系。

此外,评级结果也公开发布在彭博(Bloomberg)、万得、同花顺、国泰安、CSRHub、新浪财经、网易财经、界面新闻、红周刊、证券之星等知名金融终端、媒体和数据库。我们希望为投资者和公众提供透明和可靠的ESG评级信息,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者的理性决策。

商道融绿将继续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ESG评级服务,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。我们将持续改进评级方法和数据收集,以确保我们的评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,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。与此同时,我们将继续与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,推动ESG理念在中国的广泛应用,共同促进经济、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